發佈日期:

How to deploy a Registry Key via Group Policy

System administrators often need to deploy one or more Registry Keys in business environment. Customized software or hardware need particolar configurations and companies usually have solutions tailored to their needs.

Whatever the reason is, a Group Policy is the best way to deploy a Registry Key in an Active Domain Directory Services.

The configuration is quite simple and quick.

Open the Group Policy Management panel and create a new Group Policy Object

Give it a name

Go to the Settings tab. Right-click on Computer Configuration or User Configuration and select Edit:

You can deploy the Registry Key on per-computer or per-user basis. We chose a per-computer model. Select New Registry Item from the dropdown menu:

Now you need to specify the Registry Key you want to update, replace, create or delete:

Click Ok and the Registry Key will be deployed:

發佈日期:

CentOS 7安裝部署Rsync數據同步服務器

[日期:2017-06-14]來源:Linux社區  作者:manual[字體: ]

Rsync(remote sync)是UNIX及類UNIX平台下一款神奇的數據鏡像備份軟件,它不像FTP或其他文件傳輸服務那樣需要進行全備份,Rsync可以根據數據的變化進行差異備份,從而減少數據流量,提高工作效率。你可以使用它進行本地數據或遠程數據的複製,Rsync可以使用SSH安全隧道進行加密數據傳輸。Rsync服務器端定義源數據,Rsync客戶端僅在源數據發生改變後才會從服務器上實際複製數據至本地,如果源數據在服務器端被刪除,則客戶端數據也會被刪除,以確保主機之間的數據是同步的。Rsync使用TCP 873端口。

使用CentOS 7系統安裝部署Rsync非常方便,安裝光盤以及YUM源中都提供了rsync軟件包,使用YUM方式安裝即可。下面的案例演示了如何共享/common目錄,為此,我們需要創建/common目錄,並複製一些測試文件存放在該目錄下。本例需要手動創建配置文件/etc/rsync.conf,該文件具體的語法格式在後面有詳細的描述。

yum -y install rsync
mkdir /common; cp /etc/init.d/* /common/
vim /etc/rsync.conf

#/etc/rsyncd.conf
#設置服務器信息提示文件名稱,在該文件中編寫提示信息
motd file = /etc/rsyncd.motd
#開啟Rsync數據傳輸日誌功能
transfer logging = yes
#設置日誌文件名稱,可以通過log format參數設置日誌格式
log file =/var/log/rsyncd.log
#設置Rsync進程號保存文件名稱
pid file =/var/run/rsyncd.pid
#設置鎖文件名稱
lock file =/var/run/rsync.lock
#設置服務器監聽的端口號,默認為873
port = 873
#設置服務器所監聽網卡接口的IP地址,這裡服務器IP地址為192.168.0.254
address = 192.168.0.254
#設置進行數據傳輸時所使用的賬戶名稱或ID號,默認使用nobody
uid = nobody
#設置進行數據傳輸時所使用的組名稱或GID號,默認使用nobody
gid = nobody
#設置user chroot為yes後,rsync會首先進行chroot設置,將根映射到path參數路徑下,對客戶
#端而言,系統的根就是path參數所指定的路徑。但這樣做需要root權限,並且在同步符號
#連接資料時僅會同步名稱,而內容將不會同步。
use chroot = no
#是否允許客戶端上傳數據,這裡設置為只讀。
read only = yes
#設置並發連接數,0代表無限制。超出並發數後,如果依然有客戶端連接請求,則將會收
#到稍後重試的提示消息
max connections = 10
#模塊,Rsync通過模塊定義同步的目錄,模塊以[name]的形式定義,這與Samba定義共
#享目錄是一樣的效果。在Rsync中也可以定義多個模塊
[common]
#comment定義註釋說明字串
comment = Web content
#同步目錄的真實路徑通過path指定
path = /common
#忽略一些IO錯誤
ignore errors
#exclude可以指定例外的目錄,即將common目錄下的某個目錄設置為不同步數據
#exclude = test/
#設置允許連接服務器的賬戶,賬戶可以是系統中不存在的用戶
auth users = tom,jerry
#設置密碼驗證文件名稱,注意該文件的權限要求為只讀,建議權限為600,僅在設置auth users
#參數後有效
secrets file = /etc/rsyncd.secrets
#設置允許哪些主機可以同步數據,可以是單個IP,也可以是網段,多個IP與網段之間使用空
#格分隔
hosts allow=192.168.0.0/255.255.255.0
#設置拒絕所有(除hosts allow定義的主機外)
hosts deny=*
#客戶端請求顯示模塊列表時,本模塊名稱是否顯示,默認為true
list= false

接下來,通過echo的方式創建密碼文件/etc/rsyncd.secrets,在該文件中輸入兩個賬戶:tom賬戶的密碼是pass,jerry賬戶的密碼是111。需要注意的是,密碼文件不可以對所有的人開放可讀權限,為了安全,建議設置權限為600。創建服務器提示信息文件並向該文件中導入歡迎詞。由於Rsync默認不是開機啟動服務,為了實現開機啟動Rsync服務,我們可以通過echo將rsync –daemon追加至開機啟動文件/etc/rc.local。最後通過設置防火牆開啟873端口的入站數據請求。

echo "tom:pass" > /etc/rsyncd.secrets
echo "jerry:111" >> /etc/rsyncd.secrets
chmod 600 /etc/rsyncd.secrets
echo 「welcome to access」 >/etc/rsyncd.motd
rsync --daemon
echo 「/usr/bin/rsync --daemon」 >> /etc/rc.local
firewall-cmd --permanent --add-port=873/tcp


#添加防火牆規則,允許873端口的數據訪問

客戶端同步數據

現在讓我們開始同步數據吧,在客戶端主機中同樣是使用rsync命令進行初始化數據傳輸,使用同樣的程序,但客戶端主機不需要–daemon選項。
[

yum -y install rsync
rsync-vzrtopg --progress tom@192.168.0.254::common /test
發佈日期:

rsync 透過 SSH 傳送及備份檔案

rsync 是很常用的檔案傳送工具,以下會介紹用 rsync + SSH 傳送檔案,並以 CentOS 7 作為測試環境。

第一步先在 Server 產生一組 public SSH keys, 該 Client 端可以不用輸入密碼登入

ssh-keygen -f ~/.ssh/public.key -q -P ""

現在可以將 public.key 的內容複制起來,可以用 cat 指令:

$ cat ~/.ssh/public.key

將以上 public.key 內容複製後,登入到 Client 端,並儲到到 ~/.ssh/authorized_keys, 如果 .ssh/ 目錄不存在,需要手動建立並建立正確權限:

mkdir ~/.ssh
chmod 0700 ~/.ssh
touch ~/.ssh/authorized_keys
chmod 0644 ~/.ssh/authorized_keys

現在可以在 Client 端用 rsync 備份 Server 端竹的資料,或者備份資料到 Server 端,以下指 rsync 透過 SSH 傳送檔案的指令語法:

rsync -av --delete -e ssh username@xxx.xxx.xxx:/var/www /home/backup/www 

以上指令會以 “username” 作為登入帳號,並將 Server 端 (xxx.xxx.xxx.xxx) 上面的 /var/www 目錄,全部資料備份到 Client 端的 /home/backup/www 目錄。

發佈日期:

mdadm软RAID的删除方法和注意事项

删除整个RAID:


mdadm/dev/md0–fail/dev/sdb–remove/dev/sdb
mdadm/dev/md0–fail/dev/sdc–remove/dev/sdc
mdadm/dev/md0–fail/dev/sdc–remove/dev/sdd
mdadm/dev/md0–fail/dev/sde–remove/dev/sde
mdadm/dev/md0–fail/dev/sdf–remove/dev/sdf


mdadm–stop/dev/md0
mdadm–remove/dev/md0


mdadm–misc–zero-superblock/dev/sdb
mdadm–misc–zero-superblock/dev/sdc
mdadm–misc–zero-superblock/dev/sdd
mdadm–misc–zero-superblock/dev/sde
mdadm–misc–zero-superblock/dev/sdf


即:先删除RAID中的所有设备,然后停止该RAID即可

为了防止系统启动时候启动raid
rm-f/etc/mdadm.conf
rm-f/etc/raidtab

检查系统启动文件中是否还有其他mdad启动方式
vi/etc/rc.sysinit+/raid\c

 

 
發佈日期:

How to remove GPT partition table in Linux

I have an USB stick device which has an HFS volume with GPT partition table. I want to write an iso image to the stick with:

$ sudo dd if=debian-8.2.0-amd64-CD-1.iso of=/dev/sdb bs=8M

Command completed successfully but when I re-insert usb stick, it still tries to use information from GPT partition table.

So, I used gdisk utilitiy’s zap (destroy) GPT data structures option to remove GPT partition like below:

sudo gdisk /dev/sdb
GPT fdisk (gdisk) version 0.8.10

Partition table scan:
  MBR: protective
  BSD: not present
  APM: not present
  GPT: present

Found valid GPT with protective MBR; using GPT.

Command (? for help): x

Expert command (? for help): z
About to wipe out GPT on /dev/sdb. Proceed? (Y/N): Y
GPT data structures destroyed! You may now partition the disk using fdisk or
other utilities.
Blank out MBR? (Y/N): Y

After that I created a new DOS partition through fdisk and write iso image with dd. However, when I try to reinsert USB stick, it still identified with old information (as an hfsplus volume) in kernel:

GPT:Alternate GPT header not at the end of the disk.
GPT:1390003 != 15654847
GPT: Use GNU Parted to correct GPT errors.
sdb: sdb1 sdb2 sdb3
sd 13:0:0:0: [sdb] Attached SCSI removable disk
ISOFS: Unable to identify CD-ROM format.
hfsplus: invalid secondary volume header
hfsplus: unable to find HFS+ superblock
發佈日期:

使用 rsync 實做重複資料刪除技術 差異備份 版本控制 增量備份

使用 rsync 實做重複資料刪除技術 差異備份 版本控制 增量備份

5662轉錄

前言 原文
很多人使用rsync這個工具軟體進行日常檔案備份的工作。這個用來取代rcp的遠端檔案複製工具使用非 常有效率的演算法進行檔案比對、傳輸與複製,並且支援遠端shell (remote-shell) 和rsync伺服器 (rsync daemon) 的彈性架構,讓整個檔案同步、備份的工作可以簡單的進入排程,達到完全自動。 


而 隨著軟體版本的演進,超過一百個以上的功能選項,對於絕大部分的使用者來說可能還只是單純使用「歸檔」 (-a) 和「同步刪除」 (–delete) 這兩個選項就滿足了日常需求。不過像這樣簡單的設定在重複操作之下只能保有一份備份當時的全備份,卻也同時讓之前的備份直接被覆蓋而無法參考。因此,如果 需要保留多次長週期的備份而使用相同的方法,這似乎意味著需要倍數的磁碟空間,和指定不同的歸檔路徑才可以容納得下多次全備份。 


其 實rsync早已支援「增量備份」的實做方法。透過不同的功能選項可以讓每次同步備份過程中遇到的「差異」用不同方式保留下來,做到增量備份的效果。只是 在技巧上必須撰寫指令稿 (script) 將整個備份流程包裝起來才能達到實用的目的。因此已經有許多配合rsync的「前導程式」 (不用修改軟體而達到修改軟體的目的的工具軟體) 被開發出來,使用整合的操作介面針對每次備份出來的檔案進行版本控制,並提供類似高階儲存設備的「快照備份」 (snapshot) 呈現方式,讓使用者可以任意切換到歷史版本的目錄當中直接找到之前備份的檔案,而且重點是「不需要倍數的磁碟空間就可以容納多次的全備份」,這似乎與「重 複資料刪除技術」 (Data De-duplication) 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 下就針對rsync實做增量備份相關的功能選項做一個簡單的說明,並介紹一個以perl語言所開發的前導程式「rsnapshot」,看看它是如何將週期 性的rsync備份模擬成檔案系統的快照備份,讓使用者可以用最節省的空間的方式保有多次的備份,而且可以直接存取任一版本的全備份。 


rsync 的增量備份
為了方便說明,以下出現的語法是以直接在本機檔案系統下操作為範例。如果需要透過rsync daemon或remote-shell模式應用在遠端檔案系統,則直接代換對應的語法即可。 


基本同步
如果我們需要備份目錄a,最基本的語法會是像這個樣子: 


rsync -a –delete a/ b/


這 會在目的端產生一個目錄b,兩個目錄以下的內容在同步備份之後會一模一樣。-a代表歸檔模式,是-rlptgoD的簡化寫法,意味遞迴地進入來源端目錄a 下所有的目錄,將比對、複製所有的檔案和目錄,不僅保留時間、權限、擁有者、群組等屬性,連符號連結及設備檔案也一併複製。而–delete功能選項的 效果,在重複操作的時候,若目錄a下有檔案或目錄被刪除,會同步反應在目錄b。這裡需要注意到的地方,就是目錄a後面的斜線是必要的,如果沒有這個斜線, 則同步備份之後的結果就是將整個目錄a備份在目錄b之下,變成b/a/的效果。 


增量備份
使用–backup選項在同步備份過程中可以讓目的端的檔案,被覆蓋或刪除之前先進行更名的動作以保留下來。 


rsync -a –delete –backup a/ b/


使 用這個功能選項在預設的情況下,如果目錄a下的檔案file1被更新或刪除,則在下一次同步備份時,在目的端目錄b會將前一次備份的那個版本先更名為 file1~保留下來,然後如果是更新檔案則再儲存新版本的file1,如果是刪除檔案則就不動作。這樣的作法只能保有更新之前的版本,或之前還在的檔 案。在反覆同步備份操作之下,在目的端目錄b對任一檔案而言,頂多只能多留一份過去版本的備份,而形成諸多不同時間點不同檔案的「備份的備份」散落在目錄 b之下。 


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另外透過–backup-dir來指定目的端的檔案在被覆蓋或刪除之前,先被複製到特定的路徑之下。這樣的作法相當是實做最簡易的增量備份。 


rsync -a –delete –backup –backup-dir=../c/ a/ b/


如 果目錄a的檔案被更新或刪除,則在下一次同步備份時,在目的端目錄b的前一次備份的那個版本會先複製到目錄c,然後再儲存新的版本到目錄b。 這與傳統增量備份的概念正好相反,傳統增量備份的第一份是全備份,之後的備份只留與前一次備份的差異;而rsync用–backup-dir方式進行增 量備份則是最後一次備份是全備份 (目錄b) ,同時將差異記錄在另外一個目錄裡 (目錄c) 。所以透過每次備份指定不同backup dir的技巧,就可以記錄每次備份當時的差異,這樣不用倍數的儲存空間,就可以保留多次備份當時的狀態。但這裡會有的問題是,在backup dir裡出現的檔案,是之前備份之後被修改或刪除的檔案,在利用上必須跟最後一次同步備份的目錄做比較,才大概可以看得出來檔案是被修改還是被刪除。因此 這個備份方式並不一定適用在任何環境。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若使用相對路徑表示法,–backup-dir所指定的路徑就必須是相對於目錄b的路徑。所以前面範例的目錄b與目錄c是在同一層。而且–backup-dir是配合–backup同時使用的功能選項。 


另外一種與–backup-dir類似的功能選項是–compare-dest。這是一個獨立的選項,它讓來源端目錄a與指定的compare dest目錄c先進行比對,然後把是否覆蓋、刪除檔案的動作反應在目錄b。 


rsync -a –delete –compare-dest=../c/ a/ b/


這樣的作法必須是目錄c與目錄a之前曾先同步過,之後目錄a的任何檔案更新可以經由這個方式與目錄c比對後再將更新的檔案複製到目錄b。這個用途比較適合追蹤在前一次同步備份過後,有哪些檔案被更動過,但不包含被刪除。 


所以如果需要兩次完整的備份內容,可以用–copy-dest這個功能選項。 


rsync -a –delete –copy-dest=../c/ a/ b/


它 與–compare-dest類似,作法是目錄c與目錄a之前曾先同步過,之後一樣是讓來源端目錄a與指定的copy dest目錄c先進行比對,然後將沒有被更動的檔案直接從目錄c複製到目錄b,有被更動的檔案從目錄a複製到目錄b,被刪除的檔案就不儲存。這樣的好處是 從目錄c或從目錄b來看都是完整的某一次備份,而且應用在不同主機之間的備份可以節省很多網路頻寬,因為原本單純同步複製一個新的目的端就必須重新傳輸所 有檔案一次,而利用這個方式則直接在目的端主機上拿之前的備份來複製,進而提高同步的效率,而且每個目錄都是備份當時的全備份,直接拿來還原也很方便。 


不過這樣的操作就等於備份幾次就需要幾倍的空間,與原來往增量備份方向去想的作法就背道而馳了。 


所以在rsync版本2.5.6之後新增加–link-dest的功能選項,它把–copy-dest當中「沒有更動的檔案直接複製的動作」用檔案的「硬式連結」 (hard link) 來取代。 


rsync -a –delete –link-dest=../c/ a/ b/


所 以同樣的,目錄a與目錄c之前曾同步備份過,之後透過這個方式目錄a會先與目錄c進行比對,沒有被更動過的檔案直接在目錄b利建立硬式連結到目錄c的檔 案,有被更動的檔案則從目錄a複製到目錄b,被刪除的檔案則不儲存。這樣一來同樣從目錄c或從目錄b來看都是完整的某一次全備份,而且因為是檔案的硬式連 結,所以相同版本的檔案只佔據同一份空間。如果反覆備份多次,由於大部分的檔案都是靜態未被更動,那麼所有需要的容量就是最早的全備份與之後每次備份的差 異量的總和而已。 


其實在這個功能選項出現之前,就已經有方法可以做到相同的效果。一樣是用rsync反覆操作基本同步的方法 (-a –delete) ,只是在每次操作之前,先在目的端把之前備份好的目錄進行一次用硬式連結的複製。 


第一次備份:來源端目錄a同步備份到目的端目錄c。 


rsync -a –delete a/ c/


在目的端之前的備份是目錄c,則有兩種方式可以產生用硬式連結複製出來的目錄b: 


cp -al c/ b/


或 


cd c && find . -print | cpio -dpl ../b


第二次備份:來源端目錄a同步備份到目的端目錄b。 


rsync -a –delete a/ b/


這 裡的cp是GNU cp,在Linux環境下是預設的複製工具,可以直接使用。cp -al會以歸檔的方式複製檔案,但所有的檔案以硬式連結來建立。可是在其他平台上若沒有GNU cp,就不會有-al的選項,所以只能選擇用cpio來進行複製。 當完成這個複製動作之後,兩個目錄下檔案其實對應到相同的Inode,檔案本身的連結計數 (link counter) 加一之後為二,檔案對應到的實體區塊只有一份,所以除了目錄結構以外,不佔額外的空間。 接下來之後的備份使用rsync基本的同步方式指定目的端為目錄b。在這裡不用擔心因為是檔案的硬式連結,目錄b和目錄c下同一檔案當再次同步備份時會導 致一起被覆蓋或刪除,因為rsync預設的行為會先將異動的檔案以另外的檔名複製出來進行更新,然後再更名為原來的檔名。所以不管是覆蓋還是刪除,都只是 對原本檔案的連結計數做減一的動作,而在連結計數歸零之前,也就是檔案真正被刪除之前,都不會更動到原本備份的那個版本。 


所 以不管使用哪一個版本的rsync,再搭配一些操作的技巧就可以實做出類似「重複資料刪除技術」的效果。而我們不需要另外撰寫script來實做這個部 分,因為已經有許多現成的工具軟體可以自動化這些操作流程。以下就以rsnapshot這個軟體為例子,說明這是怎麼做到的。 

rsnapshot
rsnapshot 是一個自由軟體 (free software) ,可以從官方網站 (http://www.rsnapshot.org/) 下載,或從作業系統的軟體管理工具當中找到既有的port或package來進行安裝。它是一個以perl語言開發的工具軟體,一個遠端檔案系統的快照工 具 (remote filesystem snapshot utility) 。在架構上,可以用來備份本機或遠端的檔案系統,它在本機端是藉由rsync進行檔案複製,或透過ssh建立安全的rsync遠端shell與遠端主機進 行檔案傳輸,或直接與遠端主機的rsync伺服器連線。它是用「拉」的方式進行同步備份,也就是說,安裝rsnapshot的主機就是發動備份的主機,也 是儲存備份資料的主機。rsnapshot透過排程 (crontab) 週期地啟動同步備份,而所有需要備份檔案的遠端主機都安裝rsync或啟動rsync伺服器來等待週期的同步備份。當同步備份發生時,rsnapshot 根據設定將遠端主機需要備份的目錄「拉回」到本機特定的目錄架構裡。而這個目錄架構就是模擬高階儲存設備所提供的「快照備份」 (snapshot) 的目錄結構。依照不同的備份週期產生不同時間間隔的目錄,而在每個目錄下的檔案都是備份當時的全備份。透過檔案的「硬式連結」,在每次同步備份時,未曾更 動的檔案直接使用之前備份的版本進行硬式連結到最新的備份目錄下,也因此整體備份空間的需求就相當是一次全備份與異動檔案的不同版本所佔用的空間。 


在配置上,需要設定rsnapshot.conf這個檔案,和建立週期備份的排程 (crontab) 。 


設 定rsnapshot.conf非常簡單,使用預設的設定檔rsnapshot.conf.default直接拿來修改就可以了。在這個檔案裡面的每一個 段落都有完整的說明可以參考。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是,由於rsnapshot可以在不同平台上運作,為了實做「硬式連結」來節省相同檔案的使用空間,所以 必須根據所在的平台選擇最適當的外部工具。如果使用的rsync版本支援–link-dest的功能選項,則可以直接設定link_dest為1代表支 援。如果不支援則就會使用GNU cp的-al的複製方式來建立硬式連結,因此可以指定GNU cp的所在路徑。但如果作業環境裡沒有GNU cp工具而無法指定,則程式內部會額外模擬這個動作。 


另外要注意的就是備份時間間隔的表示法,這是與建立週期備份排程密切相關的設定。根據需要來決定多久備份一次,換句話說就是單位時間可以保留幾次備份。如果每四小時備份一次,意味著一天可以保留六次每四小時的備份;如果每天備份一次,代表著一週可以保留七次每天的備份。 


在rsnapshot.conf.default裡關於備份時間間隔的預設值如下: 


interval        hourly  6
interval        daily   7
interval        weekly  4
#interval       monthly 3


在系統設定相對應的crontab: 


0 */4 * * *         /usr/bin/rsnapshot hourly
50 23 * * *         /usr/bin/rsnapshot daily
40 23 * * 6         /usr/bin/rsnapshot weekly
#30 23 1 * *        /usr/bin/rsnapshot monthly


如 果根據預設值配合相對應的排程,那麼每四小時就會進行一次週期名稱為hourly的備份,它會在snapshot_root所定義的路徑下產生 hourly.0到hourly.5的六個目錄,目錄裡面就存放著備份的內容。hourly.0是最新的備份,每四小時啟動備份時,最舊的備份 hourly.5會先被刪除,然後依序將4,3,2,1的目錄尾數更名為5,4,3,2,再依照硬式連結產生的方式,如果是使用cp -al的模式,則將hourly.0複製出hourly.1後,直接用rsync基本同步的方式備份到hourly.0,如果是使用rsync –link-dest的模式,則在hourly.0更名為hourly.1後,rsync指定hourly.1為link dest然後備份到hourly.0。 


其 他不是排在最前面的週期名稱不需要實際使用rsync進行備份,因為可以直接保留前一個週期名稱的最舊的那個備份。譬如,週期名稱為daily的排程在每 晚23:50進行,因為設定保留七份,所以最舊的一份也就是daily.6在備份開始的時候先被刪除,然後依序將5,4,3,2,1,0的目錄尾數更名為 6,5,4,3,2,1,最後再把hourly.5更名為daily.0就完成了備份。所以排程上刻意比hourly提前十分鐘,搶在hourly.5被 刪除之前先更名為daily.0。而同樣的,weekly.0也是從daily.6更名得來。 


如果使用預設值進行hourly,daily,weekly的備份排程,那麼總共可以保有17份的備份。使用rsnapshot du的命令來可以觀察集中在snapshot_root的這些備份空間使用的情形。 


# rsnapshot du
15G     /backup/.snapshots/hourly.0/
16M     /backup/.snapshots/hourly.1/
21M     /backup/.snapshots/hourly.2/
23M     /backup/.snapshots/hourly.3/
19M     /backup/.snapshots/hourly.4/
19M     /backup/.snapshots/hourly.5/
22M     /backup/.snapshots/daily.0/
38M     /backup/.snapshots/daily.1/
31M     /backup/.snapshots/daily.2/
28M     /backup/.snapshots/daily.3/
53M     /backup/.snapshots/daily.4/
30M     /backup/.snapshots/daily.5/
38M     /backup/.snapshots/daily.6/
50M     /backup/.snapshots/weekly.0/
50M     /backup/.snapshots/weekly.1/
42M     /backup/.snapshots/weekly.2/
38M     /backup/.snapshots/weekly.3/
16G     total


這 裡顯示的是一個真實環境一個月下來保留17份備份所需要的空間。一次全備份大約需要容量15G,如果使用傳統備份方式保留相同數量的備份需要大約 255G。而rsnapshot實做硬式連結增量備份全部17份備份只用到大約16G的容量。而且每個週期名稱目錄下的所有檔案就是備份當時的備份內容, 所以要找回某一次備份取得所有檔案在時間上大約的一致性變得非常容易,因為這非常接近使用檔案系統或儲存設備所提供快照備份的功能,差別只是rsync執 行一回合從頭到尾畢竟還是會有「時間差」,開始備份到結束的時間點會有段距離,相對於真正的快照備份技術等於是「慢速快門」,所以這樣的作法適合用來備份 一般的檔案,卻不適合用來備份檔案之間時間相依性非常高而且不斷在變動的資料庫或其他環境。 


結語
其 實真正的「重複資料刪除技術」並不是像前述這樣的應用,主要是配合在一個既有的備份環境,譬如是一個D2D或D2D2T的架構當中做為備份軟體暫時緩衝用 的磁碟空間 (staging disk) 所使用的技術。透過儲存設備可以識別出重複出現的不定長度資料區塊而選擇不儲存的演算法,讓備份的image file在累積多次備份之後可以維持很高的「壓縮率」。又由於多次備份的image file都是儲存在磁碟上,所以還原的速度會比磁帶還來得快速。而rsync使用硬式連結減少重複檔案所需要的儲存空間,也可以找到特定時間版本備份的檔 案直接取回使用,在儲存原理上與重複資料刪除技術非常類似,在操作上與高階儲存設備提供的快照備份技術的應用方式非常接近。而為了解決rsync「慢速快 門」的問題,其實如果能夠在來源端的檔案系統使用真正的快照備份技術,讓rsync直接備份快照版本的檔案來取得時間點上的一致性,這樣不僅僅可以備份一 般檔案,還可以備份不斷在變動的信件檔或資料庫一直在開啟中的資料檔,進而擴大使用rsync的應用範圍。 




參考資料
http://www.mikerubel.org/computers/rsync_snapshots/ Easy Automated Snapshot-Style Backups with Linux and Rsync

發佈日期:

[CentOS 7] 整合 Apache、MySQL、PHP 7 組成 LAMP Server


加入 MySQL 套件庫
sudo rpm -Uvh https://dev.mysql.com/get/mysql57-community-release-el7-7.noarch.rpm

EPEL 套件庫。
sudo rpm -Uvh https://dl.fedoraproject.org/pub/epel/epel-release-latest-7.noarch.rpm

還有 Webtatic 套件庫
(謎之音:攻城獅的爛個性又發作了,在 LEMP 沒搞定,到了實作 LAMP 還是硬要試試看。)
sudo rpm -Uvh https://mirror.webtatic.com/yum/el7/webtatic-release.rpm

更新套件庫的快取資料,這邊同時會把預設的 MariaDB 換下來。
yum -y update

 

安裝主要套件

老規矩,用 yum 指令安裝。
sudo yum -y install httpd mysql-server php70w php70w-mysql

安裝過程要花一些時間。

同樣為了偉大的真勇者們留下 Source Code 傳送門。

 

開始設定

 

Apache

允許防火牆讓 HTTP、HTTPS 封包通過。
sudo firewall-cmd –permanent –zone=public –add-service=http
sudo firewall-cmd –permanent –zone=public –add-service=https
sudo firewall-cmd –reload

啟動 httpd,並讓它在開機後自動啟動。
sudo systemctl start httpd
sudo systemctl enable httpd

MySQL

啟動 MySQL Server,並讓它在開機後自動啟動。
sudo systemctl start mysqld
sudo systemctl enable mysqld

如果在登入 MySQL 的時候,出現下列的錯誤訊息。

  • ERROR 1045 (28000): Access denied for user ‘root’@’localhost’ (using password: NO)
  • Error: Access denied for user ‘root’@’localhost’ (using password: NO)

請依照下列的步驟處理。

停止 MySQL 服務。
sudo systemctl stop mysqld

加入自訂環境變數,暫時不檢查權限。
sudo systemctl set-environment MYSQLD_OPTS=”–skip-grant-tables”

啟動 MySQL 服務。
sudo systemctl start mysqld

免密碼直接登入 MySQL。
mysql -u root

更新 root 的新密碼,這邊是用 P@ssw0rd,別忘了修改成自訂密碼。
UPDATE mysql.user SET authentication_string = PASSWORD(‘P@ssw0rd‘) WHERE User = ‘root’ AND Host = ‘localhost’;

重新載入權限。
flush privileges;

退出 MySQL。
quit

停止 MySQL 服務。
sudo systemctl stop mysqld

取消自訂環境變數。
sudo systemctl unset-environment MYSQLD_OPTS

啟動 MySQL 服務。
sudo systemctl start mysqld

這樣子就可以正常登入了。
mysql -u root -p

這邊請直接依照 建置 Nginx、MariaDB、PHP 7 的 LEMP Server 的 MariaDB 設定說明,將這些安全性設定值依需求做調整。
mysql_secure_installation

 

PHP

為 Apache 加入 PHP 的支援,步驟實在超簡單,就是「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在裝好 PHP 之後,重新啟動 Apache 就可以了。
sudo systemctl restart httpd

實際測試

我們直接連上 Apache 來看一下,看到這個畫面就代表 OK 了。

接著,建立一個 PHP 測試檔。
sudo vi /var/www/html/info.php

呼叫內建函數。
<?php phpinfo(); ?>

就可以看到 PHP 模組啟動成功。

MySQL 的支援模組也啟動成功了。

 

發佈日期:

[CentOS 7] 整合 Nginx、MariaDB、PHP 7 組成 LEMP Server

加入 EPEL 套件庫
sudo yum -y install epel-release

Remi 套件庫
sudo rpm -Uvh http://rpms.famillecollet.com/enterprise/remi-release-7.rpm

以及 Nginx 套件庫
sudo vi /etc/yum.repos.d/nginx.repo

[nginx]
name=nginx repo
baseurl=http://nginx.org/packages/centos/7/$basearch/
gpgcheck=0
enabled=1

別忘了更新一下所有套件庫的快取資料。
sudo yum -y update

 

安裝主要套件

安裝的步驟也很簡單,全部交給 yum 指令來搞定就行了。
sudo yum -y install nginx php70-php-fpm mariadb-server

因為安裝的套件略多,這邊要稍等一下下 …

對,就是這麼簡單!
如果各位勇者有興趣自己編譯的話,原始碼在這裡請自便… XD。

 

開始設定及實測

 

Nginx

先允許防火牆讓 HTTP、HTTPS 封包通過。
sudo firewall-cmd –permanent –zone=public –add-service=http
sudo firewall-cmd –permanent –zone=public –add-service=https
sudo firewall-cmd –reload

直接啟動服務,並讓它在開機後自動啟動。
sudo systemctl restart nginx
sudo systemctl enable nginx

再修改預設主站台設定檔。
sudo vi /etc/nginx/conf.d/default.conf

改成下列內容,啟用 PHP 的支援。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localhost;
    charset utf-8;
    access_log  /var/log/nginx/access.log  main;
    root   /usr/share/nginx/html;
    index  index.php index.html index.htm;
    location / {
        try_files $uri $uri/ =404;
    }
    error_page  404              /404.html;
    # redirect server error pages to the static page /50x.html
    #
    error_page   500 502 503 504  /50x.html;
    location = /50x.html {
        root   /usr/share/nginx/html;
    }
    location ~ .php$ {
        try_files $uri =404;
        fastcgi_pass 127.0.0.1:9000;
        fastcgi_index index.php;
        fastcgi_param SCRIPT_FILENAME $document_root$fastcgi_script_name;
        include fastcgi_params;
    }
}

另外,因為 SELinux 會限制 Nginx 寫入動作,所以還要打開主目錄的存取權限。
sudo chcon -R -t httpd_sys_rw_content_t /usr/share/nginx/html
最後,讓新的設定值生效。
sudo systemctl reload nginx
在瀏覽器上就可以看到 Nginx 正常啟動了。

 

PHP-FPM

Nginx 跟 Apache 不同,必須配合 PHP-FPM 來啟用 PHP 的支援。
首先修改一下 PHP 的主設定檔。
sudo vi /etc/opt/remi/php70/php.ini

找到 ;cgi.fix_pathinfo=1,將 1 改成 0,並把註解拿掉。
cgi.fix_pathinfo=0

修改這個參數是因為有資安漏洞,請參閱 风雪之隅 – Nginx + PHP CGI的一个可能的安全漏洞
簡單的說,
就是因為 PHP 在解析路徑的時候,有機會被拿來執行那些偽裝成普通檔案的惡意程式碼。
接著,修改 PHP-FPM 的主設定檔。
sudo vi /etc/opt/remi/php70/php-fpm.d/www.conf

配合 Nginx 修改下列設定值。
user = nginx
group = nginx
listen.owner = nobody
listen.group = nobody

啟動 PHP-FPM,並讓它在開機後自動啟動。
sudo systemctl restart php70-php-fpm
sudo systemctl enable php70-php-fpm

測試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在預設站台的根目錄 /usr/share/nginx/html 下面,建立一個 PHP 檔案。
sudo vi /usr/share/nginx/html/info.php

就加入這一行指令即可。
<?php phpinfo(); ?>

不必重新啟動 Nginx 或是 PHP-FPM,直接打開瀏覽器,在網址列除了輸入 IP 之外,再加上 php 檔案名稱,例如 http://192.168.88.155/info.php,看到這個畫面就代表成功了。

 

MariaDB

啟動 MariaDB Server,並讓它在開機後自動啟動。
sudo systemctl restart mariadb
sudo systemctl enable mariadb

進行一些安全性的調整。
mysql_secure_installation
MariaDB 的 root 帳號,預設沒有密碼。

設定 root 帳號的新密碼,必須輸入兩次。

移除匿名帳號。

拒絕 root 帳號從遠端登入,這邊為了管理方便,所以選擇繼續允許。

刪除測試資料庫。

重新載入使用者權限。

完成之後,試著連線到 MariaDB Server,用 root 帳號的新密碼登入測試一下。
mysql -u root -p

此外,為了讓 PHP 可以連接 MariaDB,要再額外安裝 PHP 的模組。
sudo yum -y install php70-php-mysqlnd

裝好之後,重新啟動 PHP-FPM。
sudo systemctl restart php70-php-fpm
回到瀏覽器,重新載入剛剛的 PHP 測試頁,就會看到 MariaDB 的支援模組了。
(我們沒看錯,MySQL 跟 MariaDB 用同一個模組。)

發佈日期:

在 CentOS 7 中安装 Nextcloud

步骤 1 – 在 CentOS 7 中安装 Nginx 和 PHP7-FPM

在开始安装 Nginx 和 php7-fpm 之前,我们还学要先添加 EPEL 包的仓库源。使用如下命令:

yum -y install epel-release

现在开始从 EPEL 仓库来安装 Nginx:

yum -y install nginx

然后我们还需要为 php7-fpm 添加另外一个仓库。互联网中有很个远程仓库提供了 PHP 7 系列包,我在这里使用的是 webtatic。

添加 PHP7-FPM webtatic 仓库:

rpm -Uvh https://mirror.webtatic.com/yum/el7/webtatic-release.rpm

然后就是安装 PHP7-FPM 以及 Nextcloud 需要的一些包。

yum -y install php70w-fpm php70w-cli php70w-gd php70w-mcrypt php70w-mysql php70w-pear php70w-xml php70w-mbstring php70w-pdo php70w-json php70w-pecl-apcu php70w-pecl-apcu-devel

最后,从服务器终端里查看 PHP 的版本号,以便验证 PHP 是否正确安装。

php -v

如何在 CentOS 7 中使用 Nginx 和 PHP7-FPM 安装 Nextcloud

步骤 2 – 配置 PHP7-FPM

在这一个步骤中,我们将配置 php-fpm 与 Nginx 协同运行。Php7-fpm 将使用 nginx 用户来运行,并监听 9000 端口。

使用 vim 编辑默认的 php7-fpm 配置文件。

vim /etc/php-fpm.d/www.conf

在第 8 行和第 10行,usergroup 赋值为 nginx

user = nginx
group = nginx

在第 22 行,确保 php-fpm 运行在指定端口。

listen = 127.0.0.1:9000

取消第 366-370 行的注释,启用 php-fpm 的系统环境变量。

env[HOSTNAME] = $HOSTNAME
env[PATH] = /usr/local/bin:/usr/bin:/bin
env[TMP] = /tmp
env[TMPDIR] = /tmp
env[TEMP] = /tmp

保存文件并退出 vim 编辑器。

下一步,就是在 /var/lib/ 目录下创建一个新的文件夹 session,并将其拥有者变更为 nginx 用户。

mkdir -p /var/lib/php/session
chown nginx:nginx -R /var/lib/php/session/

然后启动 php-fpm 和 Nginx,并且将它们设置为随开机启动的服务。

sudo systemctl start php-fpm
sudo systemctl start nginx

sudo systemctl enable php-fpm
sudo systemctl enable nginx

如何在 CentOS 7 中使用 Nginx 和 PHP7-FPM 安装 Nextcloud

PHP7-FPM 配置完成

步骤 3 – 安装和配置 MariaDB

我这里使用 MariaDB 作为 Nextcloud 的数据库。可以直接使用 yum 命令从 CentOS 默认远程仓库中安装 mariadb-server 包。

yum -y install mariadb mariadb-server

启动 MariaDB,并将其添加到随系统启动的服务中去。

systemctl start mariadb
systemctl enable mariadb

现在开始配置 MariaDB 的 root 用户密码。

mysql_secure_installation

键入 Y ,然后设置 MariaDB 的 root 密码。

Set root password? [Y/n] Y
New password:
Re-enter new password:

Remove anonymous users? [Y/n] Y
Disallow root login remotely? [Y/n] Y
Remove test database and access to it? [Y/n] Y
Reload privilege tables now? [Y/n] Y

这样就设置好了密码,现在登录到 mysql shell 并为 Nextcloud 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库和用户。这里我创建名为 nextcloud_db 的数据库以及名为 nextclouduser 的用户,用户密码为 nextclouduser@。当然了,要给你自己的系统选用一个更安全的密码。

mysql -u root -p

输入 MariaDB 的 root 密码,即可登录 mysql shell。

输入以下 mysql 查询语句来创建新的数据库和用户。

create database nextcloud_db;
create user nextclouduser@localhost identified by 'nextclouduser@';
grant all privileges on nextcloud_db.* to&nbsp;nextclouduser@localhost identified by 'nextclouduser@';
flush privileges;

如何在 CentOS 7 中使用 Nginx 和 PHP7-FPM 安装 Nextcloud

nextcloud_db 数据库和 nextclouduser 数据库用户创建完成

步骤 4 – 为 Nextcloud 生成一个自签名 SSL 证书

在教程中,我会让客户端以 https 连接来运行 Nextcloud。你可以使用诸如 let’s encrypt 等免费 SSL 证书,或者是自己创建自签名 (self signed) SSL 证书。这里我使用 OpenSSL 来创建自己的自签名 SSL 证书。

为 SSL 文件创建新目录:

mkdir -p /etc/nginx/cert/

如下,使用 openssl 生成一个新的 SSL 证书。

openssl req -new -x509 -days 365 -nodes -out /etc/nginx/cert/nextcloud.crt -keyout /etc/nginx/cert/nextcloud.key

最后使用 chmod 命令将所有证书文件的权限设置为 600

chmod 700 /etc/nginx/cert
chmod 600 /etc/nginx/cert/*

如何在 CentOS 7 中使用 Nginx 和 PHP7-FPM 安装 Nextcloud

步骤 5 – 下载和安装 Nextcloud

我直接使用 wget 命令下载 Nextcloud 到服务器上,因此需要先行安装 wget。此外,还需要安装 unzip 来进行解压。使用 yum 命令来安装这两个程序。

yum -y install wget unzip

先进入 /tmp 目录,然后使用 wget 从官网下载最新的 Nextcloud 10。

cd /tmp
wget https://download.nextcloud.com/server/releases/nextcloud-10.0.2.zip

解压 Nextcloud,并将其移动到 /usr/share/nginx/html/ 目录。

unzip nextcloud-10.0.2.zip
mv nextcloud/ /usr/share/nginx/html/

下一步,转到 Nginx 的 web 根目录为 Nextcloud 创建一个 data 文件夹。

cd /usr/share/nginx/html/
mkdir -p nextcloud/data/

变更 nextcloud 目录的拥有者为 nginx 用户和组。

chown nginx:nginx -R nextcloud/
步骤 6 – 在 Nginx 中为 Nextcloud 配置虚拟主机

在步骤 5 我们已经下载好了 Nextcloud 源码,并配置好了让它运行于 Nginx 服务器中,但我们还需要为它配置一个虚拟主机。在 Nginx 的 conf.d 目录下创建一个新的虚拟主机配置文件 nextcloud.conf

cd /etc/nginx/conf.d/
vim nextcloud.conf

将以下内容粘贴到虚拟主机配置文件中:

upstream php-handler {
    server 127.0.0.1:9000;
    #server unix:/var/run/php5-fpm.sock;
}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cloud.nextcloud.co;
    # enforce https
    return 301 https://$server_name$request_uri;
}

server {
    listen 443 ssl;
    server_name cloud.nextcloud.co;

    ssl_certificate /etc/nginx/cert/nextcloud.crt;
    ssl_certificate_key /etc/nginx/cert/nextcloud.key;

    # Add headers to serve security related headers
    # Before enabling Strict-Transport-Security headers please read into this
    # topic first.
    add_header Strict-Transport-Security "max-age=15768000;
    includeSubDomains; preload;";
    add_header X-Content-Type-Options nosniff;
    add_header X-Frame-Options "SAMEORIGIN";
    add_header X-XSS-Protection "1; mode=block";
    add_header X-Robots-Tag none;
    add_header X-Download-Options noopen;
    add_header X-Permitted-Cross-Domain-Policies none;

    # Path to the root of your installation
    root /usr/share/nginx/html/nextcloud/;

    location = /robots.txt {
        allow all;
        log_not_found off;
        access_log off;
    }

    # The following 2 rules are only needed for the user_webfinger app.
    # Uncomment it if you're planning to use this app.
    #rewrite ^/.well-known/host-meta /public.php?service=host-meta last;
    #rewrite ^/.well-known/host-meta.json /public.php?service=host-meta-json
    # last;

    location = /.well-known/carddav {
      return 301 $scheme://$host/remote.php/dav;
    }
    location = /.well-known/caldav {
      return 301 $scheme://$host/remote.php/dav;
    }

    # set max upload size
    client_max_body_size 512M;
    fastcgi_buffers 64 4K;

    # Disable gzip to avoid the removal of the ETag header
    gzip off;

    # Uncomment if your server is build with the ngx_pagespeed module
    # This module is currently not supported.
    #pagespeed off;

    error_page 403 /core/templates/403.php;
    error_page 404 /core/templates/404.php;

    location / {
        rewrite ^ /index.php$uri;
    }

    location ~ ^/(?:build|tests|config|lib|3rdparty|templates|data)/ {
        deny all;
    }
    location ~ ^/(?:/.|autotest|occ|issue|indie|db_|console) {
        deny all;
    }

    location ~ ^/(?:index|remote|public|cron|core/ajax/update|status|ocs/v[12]|updater/.+|ocs-provider/.+|core/templates/40[34])/.php(?:$|/) {
        include fastcgi_params;
        fastcgi_split_path_info ^(.+/.php)(/.*)$;
        fastcgi_param SCRIPT_FILENAME $document_root$fastcgi_script_name;
        fastcgi_param PATH_INFO $fastcgi_path_info;
        fastcgi_param HTTPS on;
        #Avoid sending the security headers twice
        fastcgi_param modHeadersAvailable true;
        fastcgi_param front_controller_active true;
        fastcgi_pass php-handler;
        fastcgi_intercept_errors on;
        fastcgi_request_buffering off;
    }

    location ~ ^/(?:updater|ocs-provider)(?:$|/) {
        try_files $uri/ =404;
        index index.php;
    }

    # Adding the cache control header for js and css files
    # Make sure it is BELOW the PHP block
    location ~* /.(?:css|js)$ {
        try_files $uri /index.php$uri$is_args$args;
        add_header Cache-Control "public, max-age=7200";
        # Add headers to serve security related headers (It is intended to
        # have those duplicated to the ones above)
        # Before enabling Strict-Transport-Security headers please read into
        # this topic first.
        add_header Strict-Transport-Security "max-age=15768000;
        includeSubDomains; preload;";
        add_header X-Content-Type-Options nosniff;
        add_header X-Frame-Options "SAMEORIGIN";
        add_header X-XSS-Protection "1; mode=block";
        add_header X-Robots-Tag none;
        add_header X-Download-Options noopen;
        add_header X-Permitted-Cross-Domain-Policies none;
        # Optional: Don't log access to assets
        access_log off;
    }

    location ~* /.(?:svg|gif|png|html|ttf|woff|ico|jpg|jpeg)$ {
        try_files $uri /index.php$uri$is_args$args;
        # Optional: Don't log access to other assets
        access_log off;
    }
}

保存文件并退出 vim。

下载测试以下该 Nginx 配置文件是否有错误,没有的话就可以重启服务了。

nginx -t
systemctl restart nginx

如何在 CentOS 7 中使用 Nginx 和 PHP7-FPM 安装 Nextcloud

步骤 7 – 为 Nextcloud 配置 SELinux 和 FirewallD 规则

本教程中,我们将以强制模式运行 SELinux,因此需要一个 SELinux 管理工具来为 Nextcloud 配置 SELinux。

使用以下命令安装 SELinux 管理工具。

yum -y install policycoreutils-python

然后以 root 用户来运行以下命令,以便让 Nextcloud 运行于 SELinux 环境之下。如果你是用的其他名称的目录,记得将 nextcloud 替换掉。

semanage fcontext -a -t httpd_sys_rw_content_t '/usr/share/nginx/html/nextcloud/data(/.*)?'
semanage fcontext -a -t httpd_sys_rw_content_t '/usr/share/nginx/html/nextcloud/config(/.*)?'
semanage fcontext -a -t httpd_sys_rw_content_t '/usr/share/nginx/html/nextcloud/apps(/.*)?'
semanage fcontext -a -t httpd_sys_rw_content_t '/usr/share/nginx/html/nextcloud/assets(/.*)?'
semanage fcontext -a -t httpd_sys_rw_content_t '/usr/share/nginx/html/nextcloud/.htaccess'
semanage fcontext -a -t httpd_sys_rw_content_t '/usr/share/nginx/html/nextcloud/.user.ini'

restorecon -Rv '/usr/share/nginx/html/nextcloud/'

接下来,我们要启用 firewalld 服务,同时为 Nextcloud 开启 http 和 https 端口。

启动 firewalld 并设置随系统启动。

systemctl start firewalld
systemctl enable firewalld

现在使用 firewall-cmd 命令来开启 http 和 https 端口,然后重新加载防火墙。

firewall-cmd --permanent --add-service=http
firewall-cmd --permanent --add-service=https
firewall-cmd --reload

如何在 CentOS 7 中使用 Nginx 和 PHP7-FPM 安装 Nextcloud

至此,服务器配置完成。

步骤 8 – Nextcloud 安装

打开你的 Web 浏览器,输入你为 Nextcloud 设置的域名,我这里设置为 cloud.nextcloud.co,然后会重定向到安全性更好的 https 连接。

设置你的管理员用户名和密码,然后输入数据验证信息,点击 ‘完成安装 (Finish Setup)‘。

如何在 CentOS 7 中使用 Nginx 和 PHP7-FPM 安装 Nextcloud

Nextcloud 管理面板大致如下:

如何在 CentOS 7 中使用 Nginx 和 PHP7-FPM 安装 Nextcloud

Nextcloud 用户设置:

如何在 CentOS 7 中使用 Nginx 和 PHP7-FPM 安装 Nextcloud

管理设置:

如何在 CentOS 7 中使用 Nginx 和 PHP7-FPM 安装 Nextcloud

至此,我们在 CentOS 7 服务器上通过使用 Nginx、PHP7-FPM、MariaDB 完成了 Nextcloud 的安装。

参考链接